开云体育电脑网站登录

以三螺旋理论推动“双创”教育共同体构建

  在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国家政策的驱动下,“双创”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、全方面提高人才教育培训质量、服务创新型国家发展的策略的重大课题。近年来,我国“双创”教育实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然而,由于资源的不均衡性和功能定位与角色担当的差序化,部分地方高校“双创”教育相对滞后,成效不明显。以“三螺旋”理论为指导,基于政府、高校、企业三者具有的逻辑向心力与实践外延性,构建三者良性互动、螺旋支持的“双创”教育共同体,来探索整合和优化“双创”教育资源的实现路径,增强高校“双创”人才教育培训实效,可以为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视角。

  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实施与推进,区域政治、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。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与企业热情参加下,部分地方高校的“双创”教育取得了不可小觑的进展;但是,包括项目团队所在学校在内的大多数地方高校,“双创”教育的开展仍有难以突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  1.资源整合薄弱,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高校自身的工作,政府和企业主动性不强、投入度不高。政府在税费减免、创业补贴等方面的力度还不够;企业出于市场价值和自身利益出发,在“双创”平台搭建、资金支持等方面还未尽到职责。

  2.教育模式僵化,偏离学生的专业相关知识、脱离市场和社会需求。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分散,专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“两张皮”,“双创”教育师资缺乏创业经历或企业任职经验,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多依赖于“专业”教师的“非专业”教育,没办法做到专创融合。

  3.合作主体互斥,政府、企业和高校三方目标相通,但却力量互抵。高校在“双创”教育中扮演“独舞”角色,政府制定的政策难以落地,企业往往更愿意直接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而不愿参与到“双创”教育的过程中。

  1.顺应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呼唤。弥补当前“双创”人才教育环节不畅、效果不强的缺陷,形成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多方联动、协同育人的机制,实现由“单体”教育向“合体”教育转变,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。

  2.实现新时代“双创”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理论自觉。“双创”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、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;基于政府、高校和企业三者具有的逻辑向心力,目标同心,同步发力,形成校企政共育时代新人的创新机制,,形成“双创”教育多级倍增效应。

  3.迎合新时代“双创”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实践诉求。厘清政府、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和实践外延型,寻求同心圆的直径,构建新路径,开创大学生自主创业层次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。

  1.以需求为导向,搭建一体化教学共同体,是“双创”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起点。创新与创业教育教学同构,创新注重价值发现,创业注重价值实现,目标取向基本一致,教学内容和教育学生的方式具有互通性;“双创”课程与各专业课程融合,将“双创”教育嵌入专业课程教育中;校内教学与校外教育互动,延展对创业毕业生的教育。

  2.以文化为根基,创设“双创”意识共同体。大学生“双创”教育持续推进的内源之根在于意识的养成与坚守,铺设“双创”文化环境,优化创设“双创”文化引力,引导学生关注,传输“双创”理念,浸润“双创”思想,激发大学生的“双创”意识,在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中提升“双创”意识和动力。

  3.以平台为链条,构建校企合作的产研共同体。将高校“学术理论”与企业“实践功能”进行互动,打通堵点,清除壁垒,人才共享,资源共用,建立产业学院、厂企学院等,多方位深度合作,为“双创”型大学生的培养搭建平台,形成创新意识培育与创新成果孵化的支撑链条。

  4.以价值为目标,形成校地联动的发展共同体。高校“双创”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共同旨向和价值目标,政府通过契约化方式直接购买高校“双创”教育公共服务,形成“教育→培育→研发→产业化”的机制,实现双方之间的“有效对话”与“交错互动”。(广西科技大学 梁炳辉)

 
  • 产品描述